6种痢疾的中医辨证论治·这个要点要清楚

  痢疾来势凶猛,一旦患上,可能拉的人浑身乏力。中医在辩证论治时要掌握一个原则,清楚一个要点,区分6种病症。
 
  1.辨证要点
 
  中医师承怎么考?痢疾应首辨久暴,察虚实主次,其次识寒热偏重,再辨伤气、伤血。暴响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着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久病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至紫黑,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2.治疗原则
 
  中医师承好考吗?痢疾的治疗,应根据其病证的寒热虚实,而确定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初起之时,以实证、热证多见,宜清热化湿解毒,久痢虚证、寒证,应以补虚温中,调理脾胃,兼以清肠,收涩固脱。如下痢兼有表证者,宜合解表剂,外疏内通;夹食滞者,可配合消导药,消除积滞。刘河间提出的“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和血之法,可用于痢疾的多个证型,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而在掌握扶正祛邪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始终应顾护胃气。
 
  此外,对于古今医家提出的有关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均可供临床用药之时,结合具体病情,参考借鉴。
 
  3.证治分类
 
  (1)湿热痢
 
  主症:痴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常用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椰、大黄、黄岑、黄连、肉桂、金银花。
 
  (2)疫毒痢
 
  主症:起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蜂,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常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银花、地榆、牡丹皮。
 
  (3)寒湿痢
 
  主症: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腹痛拘急,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脱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湍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蕾香、苍术、半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积实。
 
  (4)阴虚痢
 
  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蜂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方药:驻车丸加减。常用黄连、阿胶、当归、炮姜、白芍、甘草。
 
  (5)虚寒痢
 
  主症: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常用人参、白术、干姜、肉桂、梗米、炙甘草、河子、飛栗壳、肉豆寇、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
 
  (6)休息痢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湍软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师承中医有哪些?方药:连理汤加减。常用人参、白术、干姜、获苓、甘草、黄连、积实、木香、槟柳。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