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高水平、高层次医学人才决定了医疗服务和医学科技水平的高度,引领着医学未来的发展。八年制医学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途径,是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试验田。2017年7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我国医学教育由此进入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改革探索经验、明晰其现状及特征,对于推进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八年制医学教育发展历程
 
  1.1、唯一举办期(1917年至1978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于1917年正式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毕业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由此开启了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举办历程。结合我国国情和当时美国一流医学院的标准,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每年招生不超过30人。
 
  从1917年至1978年,我国只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在这年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经历了几次演变,分别为1917年至1925年的3年自办预科教育和5年医学教育;1925年至1941年和1948至1953年从综合性大学招收完成3年本科教育的学生,此后再完成5年医学教育;1959年至1970年实行高考招生,学生在北京大学接受3年预科教育,此后再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5年医学教育。此外,1941年至1948年、1953年至1959年和1970年至1978年3个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北京协和医学院被停止招生。
 
  在协和唯一期,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成效显著,迅速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一流医学院校。我国近一半的医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来自于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毕业生。正是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效,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途径。
 
  1.2、复制试办期(1979年至1987年)
 
  1979年,天津医学院(简称天医)通过人大提案的方式获得八年制医学教育试办权,与南开大学联合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试点班”,并于当年开始小规模招生,其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是对协和培养模式的复制。
 
  1980年,我国开始实施学位制度,学生攻读博士学位一般至少需要11年,八年制医学教育只需要8年就能够获得博士学位让各方难以接受,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院校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试办。
 
  1985年,原国家教委对医学教育学制进行调研和论证,这被认为是以扩办八年制医学教育试办院校为目标的论证,最终以七年制医学教育的设立告终。1988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通知》。天医的八年制医学教育由于七年制医学教育的试办而告终,而协和作为特例被保留。
 
  天医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只开办了8年时间,其人才培养成效并没有体现。在此时期,协和八年制医学教育同样举办,基本培养模式为高考招生以及2.5年医学预科教育和5.5年医学教育。
 
  1.3、扩办发展期(2001年至2004年)
 
  在1988年至2000年,只有协和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新世纪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扩散源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2001年获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医学教育得以在非协和以外的其他院校试办,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一是我国在完成《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6]后,结合当时国情和世界医学及医学教育发展形势,充分认识到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不足;二是院校合并为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试办提供了机会。
 
  教育部在批准北京大学八年制医学教育试办权的同时,清华大学也获得了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试办权(实际开始招生年份为2009年),这极大地刺激了早就想办八年制医学教育而没有获批的院校,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5]。2004年5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增加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办学校的通知》
 
  (简称《通知》),批准复旦大学等5所院校为试办学校。同时,4所军医大学也获得八年制医学教育试办权。2005年,随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合并,上海交通大学获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同年,浙江大学也开始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2011年正式获批)。至此,共有14院校获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这奠定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基本格局。
 
  1.4、共同探索期(2004年至2018年)
 
  自《通知》发布以来,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进入共同探索期,这集中体现在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2004年7月,北京大学倡导并主办首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会议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种定期交流机制,定期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会议。历届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举办时间和主题详见表1。
 
  自第一届峰会以来,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共同探索围绕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各个主要培养阶段或关键性问题展开了讨论。《通知》中指出,“八年制医学教育教学计划,按《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培养基本要求》、《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均另发)自行制订",但这2个方案在历届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后一直没有制定,且第六届峰会上形成的《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也没有获得相关部门公开印发。
 
  在此时期,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除获批的14所院校外,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也以不同形式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
 
  1.5、深入推进期(2018年至今)
 
  2018年至今,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进入深入推进期。2018年10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深入推进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以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未来领军人才。
 
  2019年11月,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蕙青透露,教育部在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的协同配合,已设立专项课题以对八年制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期望在此基础上发布八年制医学教育学位授予标准,为相关院校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2、八年制医学教育现状和特征
 
  当前,我国共有14所院校获批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全国每年招收1000余名学生,旨在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但在实践中各院校存在明显差异。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探索和深入推进需要在人才培养相关要素上达成共识。
 
  为便于把握八年制医学教育现状及特征,就其培养理念和目标、招生录取、培养阶段划分等进行说明。
 
  2.1、培养理念和目标
 
  各院校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理念和目标,总体上围绕《通知》中提出的办学原则(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具体各有不同。梳理各院校其培养理念与目标发现,尽管各院校在总体描述上有所不同,但存在共同之处,如多所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表述上,核心关键词有“创新”“高素质”“面向未来”等。此外,自从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以来,各院校在培养理念和目标上大多进行了调整,如北京大学自2001年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以来,其培养方案经历了5次不同程度的调整,培养理念和目标亦相应发生了一定变化。
 
  2.2、招生录取
 
  在招生录取中,主要关注生源形式、录取方式和招生名额。本研究根据第八届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各院校汇报资料整理了14所院校招生录取情况。八年制医学教育在生源形式上大部分为高中毕业生。北京协和医学院自2018年起推出改革试点班,拟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非医学类专业中,招收有志于医学事业的四年级学生就读临床医学博士;四川大学于2008年成立“八年制创新班”,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有志学医的优秀学生,每年名额不超过20名[10];上海交通大学每年从综合性大学选拔招收部分优秀本科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在录取方式上,高中毕业起点均为高考志愿录取,综合录取主要采取面试。在招生名额上,除清华大学和3所军医大学招生规模均在40人及以下外,其余各院校招生规模均为60人~160人。
 
  2.3、培养阶段划分
 
  在培养阶段上,可分为预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3个主要教学阶段,其中临床医学教育包括临床医学(含课程学习和见习)和临床实习。对于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可能会将二级学科阶段纳入,以便与毕业后教育中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在预科阶段,各院校培养时间从1年到4年不等,大部分为2年。浙江大学在预科阶段为4年,其八年制学生高中起点进校后在浙江大学其他各专业学习,获得非医学本科学士学位后再进行4年医学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各院校大力改革的着力点。因此,部分院校无法明确区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临床实习时间基本为1年。在二级学科阶段,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均为3年,多数院校为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均未纳入二级学科阶段。清华大学在培养的中间阶段专门有2年进行科研训练。需要指出的是,各院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后各培养阶段在时间上可能有所变化,如北京大学的预科阶段时间在2007年之前为2年。
 
  可以看出,各院校在培养理念和目标、招生录取和培养阶段划分上呈现各自特点,但总体上八年制医学教育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在目标上旨在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卓越型、创新型医学人才,但具体是培养临床医师还是医学科学家或医师科学家上存在差异。二是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坚持小规模招生,确保优秀生源。可以说想学医的优秀生源基本上进入八年制医学教育,能够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也被认为是高水平医学院校的代表。八年制医学教育,无论是对于院校还是对于学生,都已经成为“精英”的象征。三是各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尤其是注重基础与临床的课程整合和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四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且在毕业后根据各院校二级学科时间安排,均需要在不同程度上继续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3、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重围与挑战
 
  自2001年八年制医学教育扩办发展以来,已经走过近19年的历程。在这19年间,围绕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讨论与探索从未停止,梳理当前八年制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可以分为外在重围和内在挑战两个方面。
 
  3.1、外在重围
 
  外在重围主要体现在现有的政策和制度,具体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5+3"一体化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然途径。2013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7部门印发《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其招收对象为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各院校在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过程中发现,如果八年制学生毕业后重新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势必会降低其吸引力。各院校八年制医学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在衔接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各院校的二级学科轮转所对接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学校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自行沟通后达成的共识。部分院校在探索以临床博士后的形式来解决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问题。
 
  2015年,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从2015年起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5+3"一体化在学制年限上也是8年,这不可避免地容易与八年制医学教育易产生混淆,且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多数是从七年制医学教育转变而来,两者的区分需要进一步明确,八年制如何与"5+3"一体化协调并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面临挑战。
 
  根据我国学位规定,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有专业学位博士和学术学位博士两类。对于临床医学,统招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和统招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分别侧重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在培养年限上,这两类博士,从本科起算,都有11年~12年,在时间上明显长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医学生在科研能力上一般无法与统招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生相比,在临床技能上一般也无法与统招的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相比。此外,我国还有八年制基础医学博士,这与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如何明确区分,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3.2、内在挑战
 
  内在挑战指的是从八年制医学教育自身而言,其挑战有目标及定位、学位授予、培养阶段和管理机制等4个方面。
 
  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内在挑战上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于目标及定位。《通知》中指出,各院校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办出特色。各院校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过程中,在目标与定位上存在差异,并集中体现在高层次临床医师、医学科学家和医师科学家等3类人才培养上,分别对应注重临床能力、注重科研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并重。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意见》中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及定位表述为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2018年,《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则表述为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未来领军人才。这些目标及定位如何在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要求,各院校在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上表现为“各有特色、异彩纷呈",这也导致整体上八年制医学教育给人混乱、培养目标及定位不清晰的感觉。
 
  在学位授予上,根据《通知》要求,八年制医学教育应当授予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这种博士学位到底在培养上有什么要求、学位授予标准是什么,由于《通知》中提到的2份文件尚未制定,因此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学位授予上一直存在争议。在实践中,八年制医学教育虽然主要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学位,但是这与专业博士学位并不等同。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学位所对应的学生在从本科起到获取博士学位,一般至少经历11年时间,而八年制医学教育则只有8年时间,在培养要求和结果上不可避免存在差异。近年来博士学位论文抽查结果显示,按照现有授予的学位类型,多所院校存在八年制医学博士在学位论文上不达标现象,这进一步突显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中的问题。
 
  培养阶段反映了基本的培养模式,目前已形成4+4、1+4+3、2+4+2等模式。各院校在各个阶段上的时间安排上存在差异,并集中体现在预科教育和二级学科。预科教育在持续时间上1到4年不等。4年的预科教育,使得部分院校在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起点到底应该是高中毕业生还是本科毕业生。在二级学科上,各院校差异明显,这涉及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且在二级学科上,对于科研训练的认识在各院校上也明显不同。此外,对于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中的课程学习,多所院校在探索两者之间的整合,但是应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整合仍在探索中。
 
  在管理机制上,由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基本招收高中毕业生,为长学制教育,对应的教育部主管部门为高等教育司。由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后续的培养阶段又涉及到研究生阶段或毕业后教育阶段,这就导致在宏观层面上,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管理机制并不顺畅。此外,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多数为综合性大学,但在《意见》出台以前,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机制并不明确,各院校在实际发展中差异较大,这进一步导致各院校在八年制医学教育管理上差别明显。
 
  当然,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内在挑战上,也面临生源质量、教师队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师队伍如何有效配置、教学方式改革等问题。
 
  4、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未来展望
 
  结合八年制医学教育发展历程、现状与特征以及面临的重围与挑战,对未来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提出如下展望与建议。
 
  4.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学位标准
 
  在培养目标上,要充分认识到八年制医学人才的特点为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具有临床科研潜质和国际视野,是具有多种发展潜能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八年制医学教育可继续坚持“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办学原则,并根据所要培养的人才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要进一步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改革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制定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可能要区别于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学位和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学位。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先主要按照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及要求执行,但要逐渐过渡,并最终采用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4.2、坚持精英教育,探索多元录取
 
  根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医学教育难以完全进行精英教育,但是八年制医学教育必须坚持精英教育。必须严格控制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吸引最优秀的生源报考。考虑到高中毕业生学医志向不坚定等现实原因,可以探索多元录取方式。一方面,根据现有情况继续主要采用高中毕业生招录形式,但可以适度调整录取规则,如在高考志愿录取的机制上增加相应考察,以选择合适的学生进入到八年制医学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探索在本科阶段招录具有学医志向的学生进入八年制医学教育。
 
  4.3、规范培养阶段,鼓励特色发展
 
  要统一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关键环节上的要求,规范培养阶段,建议医学预科教育不少于2年。综合性大学要充分发挥其综合性学科优势,鼓励独立设置的医科院校在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完成预科教育。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在课程上应当整合,可以考虑与临床实习融合衔接,三者时间为4年左右,这4年是学生进行医学教育基础训练的关键。对于不能继续完成学业的学生,设置分流机制。在最后的2年,可以有1年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另外1年主要进行科研训练及学位论文准备。当然,科研训练的培养应该贯通全过程,如在预科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规范各培养阶段的同时,各学校可以结合各自情况,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遵循“目标一致、过程各表、阶段规范、出口统一”的原则。
 
  4.4、允许政策空间,协同现有制度
 
  由于与现有政策和制度存在不一致与不协调,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继续发展应当着眼于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并给予一定的政策空间,以协同现有制度。
 
  首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上,应当在国家层面统一八年制医学教育毕业生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的阶段。考虑到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八年制医学教育毕业生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相应的待遇上应该适当提高,专门制定标准。
 
  其次,对于与"5+3"一体化的协调,在招生上,明确规定举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学校应当与"5+3"一体化培养方案有所区别,要在培养阶段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不同;在毕业后教育衔接上,要明确两类毕业生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的差异。
 
  最后,在与现有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协调上,一方面要明确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各年上对应的标准,如1年到5年对应医学本科阶段,6年到8年对应博士研究生阶段;另一方面,要明确八年制医学教育博士与统招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和基础医学博士的不同。
 
  4.5、建立组织机构,共同提高发展
 
  在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深入推进期,很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八年制医学教育协作组或八年制医学教育联盟,共同推动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提高与发展。依靠建立的组织机构,在成员范围内实行论文互审、统一考核、交叉答辩等,并通过该机构共同发声,制定《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培养基本要求》《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以及八年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以规范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推动八年制医学教育健康、持续和有序发展。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