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畴文:对医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专业和技术,更多是引导学生看到“人”的价值

  桃李之心,春风化雨。复旦大学2020届本(专)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展评活动自4月起正式启动以来,带领学子们重温求学时光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感恩育己之德,学慕师表之范。
 
  经各院系毕业生推选、网上微信巡展、终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最终产生10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师”,11名“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2020届本(专)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中山医院的朱畴文老师。
 
  朱畴文
 
  朱畴文,现担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历任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复旦大学外事处副处长、外事处处长兼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自2007年始担任复旦大学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ChinaMedicalBoard)事务主任,自2019年9月始担任中国临床流行病学协作网络(ChinaCLEN)即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协作网络中国区(INCLEN-China)主席。目前是上海医学院副教授,专业领域为临床医学(内科消化病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科研与教育。2020年2月7日至4月1日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也是上海市援鄂第五批医疗队领队),参与武汉抗疫工作。
 
  朱畴文老师每年任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循证医学》《传染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课程的部分课时。身处武汉抗疫前线,他也不卸教学重任,认真完成理论授课,积极分享前线感悟,培养数名优秀的研究生,多次参加海内外学生交流会、学术讲座及论坛等。他乐于和学生交流,深受学生爱戴与信赖,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山医院理论课授课优秀教师”等多个教学荣誉和奖项。
 
  任职复旦大学外事处处长期间,他矢志不渝推进复旦大学的整体国际化进程,多次负责校际层面的高规格接待,成立多个中外研究中心。他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学生交流的规模、提高学生交流质量,实现参加交流交换的学生占新生比从任职之初的20%左右提高至离任时的近70%。他还参与负责全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师生交流、合作教育与科研、国际组织活动,为复旦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付出了巨大努力。
 
  经典语录
 
  “在武汉最大的感慨就是,医学是一门好专业,希望大家珍惜。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是非医学专业的人所做不到的。
 
  ”
 
  “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作为你们的老师,对你们的关心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
 
  “只有在严格的方法论下进行研究设计,才有可能产生强有力的证据;没有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作为基础,研究意义只能流于空谈。
 
  ”
 
  1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黄帝内经》有言:“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医学教育更是如此。朱畴文老师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在教书育人方面更是以身作则。他参与《内科学》《循证医学》《传染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课堂上深入浅出、妙语连珠,灵活不失层次的临床思路令学生们获益匪浅。面对同学们的提问,他旁征博引、见微知著,展现了深厚的知识储备。
 
  2000年,朱畴文老师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二届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16年荣获上海市“育才奖”,2018年参与的“以临床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循证医学教学体系的创建和实践”荣获复旦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9月被评为中山医院2018-2019学年“理论课授课优秀教师”。
 
  朱畴文老师正在参加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返院仪式
 
  2020年新年伊始,朱老师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也是上海市援鄂第五批医疗队领队),率领一支136人的队伍奔赴武汉前线。百忙之中,他负责的《内科学》“肝性脑病”一课依然准时上线。如期上课并没有那么容易,朱老师在武汉前线工作繁重,所有的教学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最大的难题是在技术操作方面,视频录制不下5遍,上传课件屡屡受挫,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已是天光大亮。当被问到为何不让其他老师代课或课程改期时,朱老师直说:“没有必要,真的没必要!”正因临床和行政工作繁重,朱老师更加珍惜每一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想上课,为什么不让我上呢?”他笑言。
 
  课程内容虽已烂熟于心,课程答疑时朱老师却显得尤为谦逊。他不一定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多时候是告诉学生如何去寻找答案。“学生懂得越多,问题就越多;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告诉学生方法、如何自主地学习尤为重要。”课程之外,朱老师更分享了在武汉前线的工作感受。他总有种迫切感,总是抓住每一次的交流机会和同学们分享经验和感悟:“20岁左右的学生,对很多事情是不清楚的。这更需要我们去分享,去告诉他们将来可能的工作状态,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医学的使命感,能更加坚定地执着于医学发展。”
 
  朱畴文老师也十分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以及媒体夸张的报道,一些年轻医学生不免愤愤不平,朱老师对他们说:“同学们,这不是主流,因为只有这些非正常事件才会被报道,正常的医患关系是不会上头条的。社会上的很多情况我们无法左右,我们要以自己的行动来显示学医人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以后医患关系到底怎样?我不知道;该抱乐观态度还是悲观态度?我不评价。我们需要的是做好自己,医生是一个团体,你是团体中的一员,你的行动很重要,个人也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此次朱老师亲赴武汉抗疫战场,得到民众的好评和鼓励,也是以自身行动告诉医学生们对职业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
 
  2医者仁心,人间值得
 
  医学教育,三分授医理,七分授医德。无论是求学时还是工作后,朱畴文老师始终铭记并身体力行地向学生传递“医学就是要关心人”的观念。
 
  2020年的3月,一张“落日余晖”下的照片全网刷屏,无数医学生备受鼓舞。老人手指夕阳,医生驻足眺望,余晖下的身影,温暖了所有人。这张照片正是来源于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作为领队,朱畴文老师为年轻医生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说:“我觉得我们的医生做出这样的举动也是蛮自然的,就是从关怀人的角度出发。不管是27岁的年轻人还是87岁的老者,都是人,他们是有共通之处的。作为医者,照护好病人、救治好病人是我们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单是用一种技术的力量去发挥我们的才能,更要用一种人性的力量去关怀。”
 
  人文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也体现在医护人员的沟通中。在援鄂医疗队的队会上,朱畴文老师对队员们说:“我不强调去逞英雄,也不做任何的英雄主义的事情,我不要豪言壮语,我只要大家安全,只要大家踏踏实实地完成工作就好。”“踏踏实实工作”的背后,是合理的工作要求、合理的工作强度、合理的工作流程,以及严格而高效的执行成果。正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钱世政教授评价:“朱医生的领导和领导力的魅力所在,不是喊口号,不是靠打鸡血,而是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其背后是人文精神和人本精神。”
 
  朱畴文老师一直认为,对医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专业和技术,更多是从日常工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去看到“人”的价值。这次疫情对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极大的挑战,也促使学生更直观地去理解什么是医学,什么是使命,什么是责任。在前线一课的最后,朱老师也寄语学生:“在武汉最大的感慨就是,医学是一门好专业,希望大家珍惜。你可以做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是非医学专业的人所做不到的。”
 
  3亦师亦友,尽心尽力
 
  由于学校和医院的工作重心倾斜,朱畴文老师的研究生并不算多,但他对每一位学生都尽心尽责,竭尽所能帮学生完成各种学习目标,在工作和人生道路上给予许多指导和建议。
 
  朱畴文老师作为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的专家,在培养研究生时非常注重学生课题的研究设计。“只有严格的方法论下进行研究设计,才有可能产生强有力的证据。没有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作为基础,研究意义只能流于空谈。”朱老师规范训练学生的科研思路,严格把关课题设计,“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为每位学生今后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索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海外交流,事无巨细地交代留学相关事宜,为学生进入更广阔的舞台提供了很大帮助。
 
  而在平常相处中,朱畴文老师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会和学生拉家常,哪怕学生毕业了四散各方也从没断了联系。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说:“毕业了这些年,我们都很愿意和朱老师分享我们的故事,因为他是良师亦是益友。感激人生中能遇见朱老师。”
 
  4业精于勤,身体力行
 
  2008年至2012年,朱畴文老师担任复旦大学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职务。在当时这个过渡性的机构工作,朱老师也知道其中的难处,事务性工作繁琐,很难有教学那样的成就感。但促使朱老师坚持下去的原因就是“对学生有利”。“别的学院、别的部门不愿意做、不能够做的工作,只要对医学生有利,我就去做。”
 
  任职期间,朱畴文老师承担了医科国际会议、合作项目的行政负责工作,帮助解决跨校区医科课程开设的交通问题,主动负责医学生的英文成绩单开具工作,协调并理顺境外医学生来我校附属医院交流实习和工作等问题,也进一步拓展我校医学生赴境外交流实习的路径渠道,并组织多次医科各学院、医院联合赴海外访问考察交流,扩大复旦医科的影响。这些工作,后来由新建立的上海医学院各职能部门所承接,延续至今。
 
  受医学院学生会的邀请,朱畴文老师多次开展了在校医学生交流讲座,告诉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校内资源进行学习,与学生分享出国交流方面的经验,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而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朱畴文老师也非常的关心。一部分毕业的海外留学生需要开相关证明时,朱老师也非常乐意并高效地服务。“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在校他们是学生,离校他们是校友,都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关心学生,学生反哺学校,这才是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之道。”他说。
 
  5对外交流,海纳百川
 
  朱畴文老师199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在泰国Chulalongkorn大学获得理学硕士(MSc)学位,又在1999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Rochester大学医学院、斯特朗纪念医院专修胃肠动力和激素的研究。在2003年至2017年期间,朱老师直接领导和参与复旦大学外事处的工作。丰富的海外留学经历和对外交流工作,让朱老师格外重视国际交流。
 
  在复旦外事处任职期间,朱老师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学生交流的规模,提高学生交流的质量。他接手外事工作时,我校参加交流交换的学生仅占当年新生的20%左右,离任时这个数据已经升至近70%,名列国内高校前列。在2016年复旦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上,作为当时的外事处处长,朱畴文老师向新生展示了学校在国际交流领域的工作成果,同时对新生寄语:“希望同学们在走出去的求学实践与互动交往中逐渐具备对多元文化以及国际情势的解读力和包容力。”同时,朱畴文老师与教育处、各院系一起协调,建立了适应国际学生的英文课程体系,不仅基本满足国外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也使更多的中国学生参加,由此实现国外高校对我校教育的认可,开拓了多个双学位制度,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在外事管理、拓展对外交流上,朱老师也时刻不忘医学的发展。朱老师曾主持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院的合作,共同申请欧盟项目,建立了上海长风研究,用社区队列的方式对长期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项目为支持,送出了8名青年骨干医生到荷兰攻读临床研究的硕士学位。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中山医院的骨干。朱畴文老师同时充分利用各大学国际组织内部的人员交流项目,供医科相关的学生和教师交流。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朱老师运用在外事处积攒多年的大量国际人脉,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一方面是海外连线参加国际会议,向全世界介绍中国的救治和防疫经验。援鄂期间,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李兰娟、乔杰等一同参加中国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国际分享交流会。回到上海隔离期间,他又和芬兰、意大利等国的医务工作者、海外校友团体等进行了多场连线。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学生群体,马不停蹄参加各种线上学生交流会,答疑释惑。2020年4月8日,朱老师应驻澳大利亚大使成竞业的邀请,向滞留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们科普疫情知识,解释关于疫情的种种困惑。2020年4月16日,朱老师在线为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MBBS专业学生分享前线故事,关心留学生现状。朱老师说:“我去武汉的时候,在上海虹桥机场对记者说,我们是应该去的,帮助武汉就是帮助我们上海自己。一样的道理,现在我们帮助国外,也是帮助中国。”
 
  对毕业生寄语
 
  四个敬畏,与毕业生共勉。
 
  敬畏生命: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对我们这些以医学、健康、卫生实践与教育为专业的人来说更毋庸置疑。
 
  敬畏专业:无论哪个专业,都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而医学专业,是用血写成的,用生命写成的。是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才找到生命、疾病的规律性的基本特质,才能用这些规律、本质来帮助、指导我们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敬畏职责:特鲁多医生的“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行医格言,影响了一代代人,展现了“医者对职业、使命和崇高人性境界”的认识和追求。10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职责在保持“帮助、安慰”的同时,是否也要将“治愈”摆到一个更重要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记住,要用你的专业来履行你的职责!
 
  敬畏规则:敬畏规则、遵守规则,就是你的职业操守!就是你敬畏生命、敬畏专业的表现!也是你履行职责的体现。在医学上,循规蹈矩,不是个贬义词。任何突破、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尊重前人所获得的知识、制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只有对规则心存敬畏,才能把握“利(benefit)”与“害(harm)”的权衡,才能不恣意妄为。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