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临床路径对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

  广东医学教育网指出,探讨急诊临床路径(CP)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于我院治疗的100例STE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抢救组(接受常规治疗模式)与CP组(接受急诊CP治疗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溶栓开始时间、急诊留观时间、急诊治疗费用、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以及溶栓2h后TIMI血流情况。结果:与常规抢救组比较,CP组溶栓开始时间[(31.8±6.4)min比(22.9±3.1)min]、急诊留观时间[(67.3±15.8)min比(55.4±12.0)min]、急诊治疗费用[(7730.1±1315.0)元比(5814.3±985.6)元]降低更显著,P均=0.001;CP组患者满意度(74.00%比92.00%)及家属满意度(74.00%比94.00%)均显著提高,P分别=0.017,0.006。两组溶栓2h后TIMI0~1级、2级、3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CP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的救治效果、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具有密切联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STEMI患者的重要方式,尽早对患者心肌再灌注,挽救心肌,降低病死率,但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指出,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D2B)应控制在90min内。报道指出[2]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作为一种临床管理工具,有助于加快救治过程,规范救治措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我院急诊收治的100例STEMI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抢救过程与CP抢救,对比分析其诊疗流程指标、诊疗满意度、心肌血流再灌注情况,为临床选择最佳的抢救治疗方式,提高抢救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急诊治疗的100例STEMI患者,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CP组、常规抢救组,每组各50例。
 
  CP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49~76(63.6±11.6)岁;常规抢救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1~79(65.0±10.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梗死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纳入标准:(1)纳入的STEMI患者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的诊断标准及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标准;(2)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心电图检查等辅助手段确诊,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胸导联>0.2mV或出现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3)患者持续性胸痛>30min,硝酸甘油含服或静脉给药未能缓解;(4)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同时升高;(5)研究实施前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治疗方案获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障碍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的患者;(4)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2临床路径实施方法
 
  常规抢救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模式,患者进入抢救室后,保持卧床休息,高流量给氧,按照医嘱进行有效止痛、镇静,监测患者心电、血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行常规PCI手术。
 
  CP组50例患者采用急诊临床路径治疗,分为3个阶段:(1)0~10min到达急诊科,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患者吸氧;配合急救治疗;抽取静脉血准备检测,记录护理详细内容;指导家属完成急诊挂号、交费、办理入院等基础工作;(2)11~30min,按照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并做好记录;记录溶栓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及救治过程;配合急诊PCI手术前各项准备,并提前做好急诊PCI患者转运工作;(3)31~90min,实施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措施,完成护理记录;配合溶栓治疗监护与抢救;配合PCI手术过程,并记录好抢救过程;提前准备好转运心脏病监护病房(CCU)的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溶栓开始时间、急诊留观时间、急诊治疗费用;由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急诊治疗进行满意度评价,>90分为满意、80~9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为不满意。
 
  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流恢复情况:梗死相关动脉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TIMI)2级、3级表示血管再通,3级表示血管完全再通;0级表示完全闭塞;1级表示可部分通过造影剂,梗死部位供血充盈不完全。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AS1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诊疗流程指标比较
 
  与常规抢救组比较,CP组溶栓开始时间、急诊留观时间、急诊治疗费用均显著降低(P均=0.001)。
 
  2.2两组急诊诊疗满意度比较
 
  CP组家属、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4.00%、92.00%,均显著高于常规抢救组的74.00%、74.00%(P=0.006,0.017)。
 
  2.3两组溶栓2h后心肌血流再灌注情况比较
 
  溶栓2h后,两组TIMI0~1级、2级、3级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STEMI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冠心病,心电图表现为受累心肌对应导联的ST段抬高,病变血管闭塞会导致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机体内各脏器功能衰竭,该病起病较急,病死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承重的负担。临床研究指出[6],STEMI患者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部位的血管,挽救濒死心肌,预防左室重构,改善左心功能。PCI是治疗STEMI患者的首选再灌注方法,其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患者D2B能否控制在90min内,但该病抢救过程较为繁琐,病死率相应增加,不利于争取抢救时间。因此,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应尽量缩短就诊至再灌注治疗时间,传统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缺乏认同较高的统一临床路径和流程化处理,医护协调性较差,延长了PCI术前时间。
 
  3.1对比两组患者的诊疗流程指标
 
  CP是由医生、护士组成,对特定的诊断、手术作出的最恰当、最有序的医护计划,能够减少康复延迟,强化成本管理,使得患者获得最佳医护质量。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及时掌握患者的治疗、护理计划,准确为患者准备各项有效的抢救措施,争取再灌注治疗时间。急诊CP也能够帮助缺乏经验的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医护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工作主动性,减少工作差错,增强工作责任,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10]。本研究中CP组抢救治疗的溶栓开始时间、急诊留观时间、急诊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常规抢救组(P均=0.001),这说明急诊CP能够显著规范医疗行为,缩短溶栓开始时间,减少卫生资源浪费,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减轻患者住院费用负担。
 
  3.2观察两组溶栓2h后的心肌血流再灌注情况
 
  急诊CP作为一种新的医疗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护理模式,规范了诊疗护理程序,提高医护之间的协作能力。护理人员不再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待医生指示后再进行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开展护理工作[11-12]。急诊CP为STEMI患者的抢救开启了绿色通道,缩短了患者在检查、处理、运转等阶段的时间,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全程检测患者就诊至入院的病情变化,保障患者安全,为迅速行PCI手术,尽快使梗死血管再通创造条件。本研究发现,溶栓2h后,CP组TIMI3级的达到38.00%,与常规抢救组的32.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9),这表明STEMI患者应用急诊CP,规范诊疗护理手段,能够改善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恢复状况,提高血管再灌注级别,但TIMI3级率与常规抢救组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采集数量相关,有待于加大样本进一步确定。
 
  3.3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急诊诊疗满意度
 
  本研究发现,CP组的患者、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2.00%、94.00%,均显著高于常规抢救组的74.00%、74.00%(P=0.001,0.006)这表明在抢救过程中引入CP,能够有效发挥医疗、护理的优势互补,使得医生救治与护理人员护理同步进行,有利于开展多方面救护,实现救治过程最优化,提高患者满意度,使得急诊工作更有计划性、科学性。
 
  与周恒等人的研究相比,本文在急诊STEMI患者接受PCI术治疗基础上增加了CP,为手术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并以诊疗流程指标、护理满意度等具体数据证明了该医疗管理方式的可行性。但本研究尚未分析PCI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并发症,有待于加大样本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STEMI患者采用急诊CP进行诊疗能够显著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急诊抢救的满意率,使得患者获得最及时、有效、安全的救护。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