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地学习中医?这是我见过最系统的答案

  深入学习中医,中医的源头在哪?重点是什么?愿意深入学习,或者希望提高临床疗效,看古书是必须的。传统医学的发展,有源头、主干与支流,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网认为。
 
  汉唐以前,气象万千,关于生命的整体性,天人互感,形神合一;关于人体能量的运转化生,注重神与气机,在药物与治疗上,知常守中,重视正气之虚实开阖,病势的进退与顺逆,药物之势能、方向、层次……
 
  宋元之后,人心发展,文化分化,各承家绪,流派众多,尚未离根本源头;明清之后,枝节流散,各呈己见,偏于专病专方,药物功效,辩证分型。而今,微观辩证、中西结合、方证对应……
 
  这一切是医学的发展,与时俱进,是每一代医者的深入探索,寻找出路。但是,大家必须回头想想:传统医学的源头在哪里?重点是什么?《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脾胃论》《本草纲目》《温病条辨》……这里有答案。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答案在这里。《庄子》《老子》《金刚经》《大学》《南怀瑾全集》......这里有示意,愿你会心。如只是完成教材的学习,流行健康读物的阅读,欲承灵素精华,会先贤意旨,亦难矣。
 
  常有朋友问起,想深入学习中医,提高临床,读些什么书?广东医学教育网的建议是,入手可以先看这几本薄薄的小书:李东垣先生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药类法象》《用药心法》,能帮助大家理解古人看人、看病、用药的理路。以这个理路再回头重新看人、看病,回味学过的教材,等有些感觉疑问了,可以再看郑钦安先生的《医法圆通》和《医理真传》。这两本书看懂了,就可以读《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了。
 
  寒温虽殊,其理则同。不同时代,不同体质,五运六气所感所化的疾病、症状自然不同。但气机、病机跳不出“寒热阴阳、虚实开阖”,邪正斗争不外乎“进退顺逆,出入表里”,学人需要留意,药物的选用与配适,需从“寒热开阖厚薄走守”来看。
 
  先把大家学过的“功能主治、方剂分类”暂时忘掉,把学了多年的教材里的“脏腑辨证、内科治疗”暂时放下。以后还会有用。古人所言医理,“气化”二字。现代教材,虽理法方药毕具,所不及者,正是人身之“气化、气象”,此非读古书而莫能知也,又非静心体悟而莫能明也。
 
  医博士继续医学教育网认为,待学人心目中、病体前,已有“气象”之轮廓,“气化”之端倪,便可学习医案:《吴佩衡医案》《蒲辅周医案》《李东垣医案拾遗》和薛己的《内科摘要》。
 
  先把大家学过的现代中医概念放一放。一个原则: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当相合。不管什么病,气机、病机跳不出寒热阴阳,虚实开阖;邪正斗争不外乎进退顺逆,出入表里。药物的选配,需从四气五味入手,寒热开阖,厚薄走守来看,所谓药势,药象。以这个原则来看古人医案,看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合不合。以后学习近代医案,略过方解方论、辨证治则,先不看解说,自己来看,只看病史症状、治疗经过与处方,看气机、病机与药势药象合不合。
 
  慢慢地,自然就会看出气机开阖与病机进退之势,看出邪正交争、表里出入之机,品出良医心中的“一气流行,无所不至”。医者所为,不外顺其势、得其机、利其行、握其度、顾其本。针药之用,明理为先。针石者,“以我之神气,调彼之神气”,草木之备,以药之神气助人身之气化有余不足尔。
 
  看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理。理不明则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理明则心安,知古医书之浅深,明今人说之虚实,临证之时,少一些茫然无适,心中惶惶。病治,知所不足;病虽不治,知所以然。《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可作为床头备书,有空且翻看,无心或有得。还有《庄子》《老子》《金刚经》《大学》《南怀瑾全集》,与古人会心,得知根源。
 
  医学浩瀚,昔圣贤悯生民疾苦,传道论经,洋洋如海,愿以上所示各书,能助初学者舟楫之便,得见医灯之明。中医基本功:望闻问切与辨证。诊断与辨证,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疾病与症状的产生,源于邪正斗争。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人体的自我修复力,决定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
 
  国家医学继续教育网认为,中医是个体化医学,每一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体质、气质、心质所形成的运行模式,所谓“气机”。当病至时,邪正相争,自然有其特有的反应模式,所谓“病机”。人体反应模式,自然有其方向、层次、强度,与排邪通道。所谓辨证,是通过望闻问切,来澄清之。
 
  辨证的方法很多,伤寒之六经、温病之卫气营血、三焦、近代的脏腑经络……乃至总领之八纲,这都是不同时代的澄清方法,就像蛋糕的不同切法,以适应不同的场合与主宾,并无绝对高下之分,更无对错是非之别,唯在医者,用之当机得势,合理合度。不同的辨证方法、最终指向,当是“正气之虚实,气机之开阖,神气之定散,邪正之进退,病势之出入”,所谓格局。
 
  六经脉证与卫气营血,乃至三焦八纲,皆著力于此。是为传统医学不易之理,亦当为医者所汲汲深思精研者。于此心中了然,乃可言处方用药,针灸施治。
 
  《伤寒论》能教会我们什么?理法方药、辨证论治。古人所言医理,“气化”二字。现代学者,所忽略的,正是人身之“气化、气象”,非读古书而莫能知,非静心体悟而莫能明。传统中医重在对本气的调整,即气机。气机的变化,跳不出“寒热阴阳、虚实开阖”。
 
  传统中医明了一切症状都来自邪正之交争。诊断与辨证的著意处,当在“进退顺逆,出入表里”,而不在研究症状的组合与排列。而药物的选用与配适,需配合病家气机之虚实寒热,病势之开阖顺逆,而非“对症治疗”或“按方索病”,当从“寒热开阖厚薄走守”之药势来合机合度。这就是我们能从《伤寒论》学习到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示意邪正之进退,在于人体本来阳气之虚实。
 
  医学继续教育网表示,三阴三阳之别,正是一切疾病辨识之总纲:阳证者,人体阳气尚未虚衰,能起而抗争,其势为开,是为顺证,多活证。阴证,人体阳气虚衰,退而内阖,无力抗争,故邪气乘虚而入,是多逆证,危证。从调治来看,无非顾其本,顺其势,因势利导,利其行,握其度。“势、机、度”,“虚、实、开、阖”,“进、退、顺、逆”,乃诊治之重心。气味"厚薄轻重",药势“开阖升降”,药性“轻重走守”,乃药物之法度。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