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理论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广东医学教育网指出,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尊重证据,通过锻炼引导护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查询临床证据和经验,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形成理论,为患者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护理。心血管内科患者急危重症多,病情发展快,要求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且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较多,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也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某院心血管内科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循证组150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71例,年龄(63.59±7.83)岁;常规组150例,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龄(65.06±7.8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已经某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参与本研究的护士共15名,护士长1人研究生学历、主任护师;责任护士组长3人本科学历,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责任护士11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9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4人,均接受循证医学理论培训并通过考核。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按心内科护理常规给予患者护理措施,并记录患者饮食、运动、宣教、症状处理、特殊用药等情况。循证组患者根据循证医学理论给予循证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⑴成立循证医学模式干预小组,由心血管内科护士长担任小组长,责任护士担任组员。确定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专科具体问题,包括胸痛、心源性呼吸困难、心率失常、水肿、便秘等;⑵循证支持,根据存在的问题,由护士查阅相关文献数据库,寻找根据患者个性化病情的相关证据和科研经验,并由责任组长进行本组每名患者个人总结,每周召开小组会议,选取最合理、有效的证据,证据内容包括护理评估、康复运动、预防教育。其中护理评估包括对于具体问题的评估:胸痛的部位、性质、疼痛评分、持续时间;呼吸困难的时间、是否出现三凹征;心率失常的时间、节律、节率、心电图的变化;水肿的部位、是否是凹陷性水肿、患者的出入量;便秘相关的饮食饮水、排便形状、排便时间以及患者的血压、体重、皮肤等情况;康复运动和预防教育则是操作层面的证据;⑶循证观察,根据证据指标设定有效的观察指标,并在临床中逐步建立观察指标对应关系,以期对于特定症状有相应的指标标准,比如:心电图、生化全项、出入量、用药情况、患者生命体征指标;⑷在循证观察的基础上,对于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估,将最佳措施应用于临床,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制定,包括病情观察、康复运动、预防教育。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对患者进行活动的分级,利用心功能量表、心肺功能测试或者6分钟步行实验进行心脏康复的处方制定依据,并且在患者运动过程中监测缓和生命体征,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给予半卧位或座位,氧气吸入;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尤其是饮食的管理;血压、体重监测;应用药物注意心率的变化,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及恐惧。
 
  1.3观察指标
 
  ⑴应用SF-36量表进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主要包括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各项评分,得分越高;⑵对患者护理后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级评分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应用SF-36量表进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循证组患者在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40、11.661、12.638、8.799、10.273、10.752,P=0.000。
 
  表12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2.2满意度比较
 
  经过问卷调查,循证组患者总体满意143例,常规组134例,循证组患者总满意度(95.33%)明显高于常规组(8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9,P=0.044)。
 
  表2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3.1循证护理应用目的
 
  随着临床护理工作不断创新,循证护理得到广泛应用,可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运用最佳科学证据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护理,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循证护理是工作的基础,可为后续医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在目前的护理研究方法中多数遵循询证护理的方法,将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应用于临床,作为研究护理操作、护理常规的主要依据。利用护理研究结果指导实践工作,同时也验证实践的结果。在循证医学应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护士长久以来的学习方式,从经验护理转变为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模式,同时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对患者的护理方式都发生质的改变,对提高护士的判断能力、观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及工作技能、信息获取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循证护理需要护理工作人员提出问题后,通过查阅大量科技成果和文献等资料,这就对护理人员检阅文献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对文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护理依据,最后提出护理方案,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3.2循证护理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中循证组患者在躯体功能、总体健康等方面评分(89.28±9.29、90.38±9.46、91.54±9.23、88.14±9.19、90.74±9.41、89.24±9.42)分,明显高于常规组(77.15±8.12、78.13±8.72、78.82±8.17、79.19±8.41、80.26±8.22、78.23±8.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40、11.661、12.638、8.799、10.273、10.752,P=0.000,提示通过循证护理措施,患者生活质量更好,对于增进患者整体健康水平和社会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究其原因可能为本研究从护理领域的角度出发,筛选文献128篇,选择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以及影响因子在1以上的优质期刊文献,进行证据总结,形成护理评估、康复运动、预防教育三方面共计28条证据,应用这些证据结合临床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措施的实施。循证护理注重终末质量和效果评价,可节约卫生资源,促使常规护理、经验护理向科学护理转变,根据心血管内科患者个性化特点,为患者制定有效、具体的护理方案,改变临床护理凭直觉的习惯定式行为,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故本研究中循证组患者满意度较常规组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3.3注意的问题
 
  在循证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对于文献的检索,例如本研究中对于便秘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大量的文件检索,其中发现有很多文章仅是对于理论的叙述,并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法及数据,还有的文章虽然有数据但是对于样本量过少,或者未说明采用的评价标准,这类论文都不能作为循证护理的依据,也不能作为可以实践的措施来源。所以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对于文献的管理,规范文献的来源,严格文献质量的控制,寻找有科学依据的措施应用于临床实践[10]。其次是对于循证依据应用的问题,当查找好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筛查后对于证据的应用主要是能否将循证的证据应用在患者身上,一方面要考虑患者需求,一方面要根据证据来制定患者最终的措施,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患者的情绪和心情对于心脏疾病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最后就是人员的管理,本研究中,责任护士组长均为主管护师、本科学历担任,这是由于循证医学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科研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对患者观察要点明确掌握,才能提出护理问题,查找研究证据和分析制定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更加关注患者的最终结局,更加关注护理细节,在护理措施的设计过程中遵循循证证据为基本依据,将患者为核心贯穿护理环节中,结合以往的护理常规经验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可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来源:广东医学教育网